写在开头
如果信仰有颜色,那一定是“中国红”。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是国有企业的“根”和“魂”,是我国国有企业的独特优势。
为推进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省国资委系统围绕讲好国企感人故事,讲深国企改革发展,讲强国企使命重任,组织“传承红色基因 激发奋进力量”国企红色精神巡回宣讲,切实以身边人、身边事教育引导广大国企员工昂扬斗志、奋力前行,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矢志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奋力建设现代化新湖南。
6月份以来,历时4个月,巡回宣讲17场,一支“国企红色精神”宣讲队深入三湘四水、深入企业集团、深入生产一线,从逶迤南岭到波涌洞庭、从湘江之滨到四水之畔,高高扬起耀眼夺目的“国企红”。国资潇湘融媒推出系列报道,通过文字与视频,展示这支“红色宣传队”的风采。
湘电集团
挺起民族机电工业的脊梁
1936年,湘电前身——资源委员会中央电工器材厂就在交通便利的湘潭下摄司选址建厂,作为发展民族机电工业的基地。1948年初,中央电工器材厂从西南大后方返回湘潭下摄司,在经历战火的旧厂废墟上艰难建厂。当时从西屋公司和莫根史密斯公司运到中国的全套技术资料、图纸和先进的机器设备,特别重要的是,78名赴美留学归国的机电专家均会聚于此。1949年8月13日,军管会接管工厂。全厂员工535人、机器设备498台。一个不少,一台不落地迎接英雄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保住了中国机电工业的根基,迎来企业发展的灿烂曙光。新中国的成立,使湘电获得了新生。1970年初,我国煤炭、冶金矿山行业急需更加先进的运输设备,来提高产量。这种采矿大车,集机电、机械与液压制造技术于一体,最大载重量108吨,制造难度大,价格十分昂贵,当时的国际市场上只有“美国造”“日本造”,国外专家断言“中国绝对造不出这样的矿车”。湘电决定勇挑重担,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创造为国争光的、属于中国人自己的“争气车”。没有金刚钻,也揽瓷器活。电动轮自卸车从设计到制造,从原材料到关键零部件,从生产设备到制造工艺几乎空白。共产党员、湘电总工程师刘隆士和副总工程师黄祖干,带领党员先锋队,打破“等靠要”,立足“干闯造”,发起了一场矿用电动轮自卸车整车制造大会战。刘隆士每天骑着一辆老式自行车在研制现场跑来跑去,风雨无阻。他用三块方桌拼起来的简陋实验室,设计出了大车电传动系统的电控柜,完成了仿真实验;他通宵达旦研究原理图,设计出了大车上独创的磁放大器!大车的车架有9米长,材料强度极高。只有焊得牢,才能让车跑得又快又安全。黄祖干带领20多名骨干,向大型结构件加工焊接难关发起进攻。焊缝在车底下,焊接工人躺到工件下面去,举着焊枪在自己头上焊接,火星、熔珠、铁渣飞溅!前后左右都燃烧着红通通的炭火,四周腾起一股股烟雾,火星透过工作服把毛衣点燃了,裤子烧焦了,被弧光刺得睁不开眼,头昏脑胀吃不下饭。车架就这样在湘电人的坚持下成型。每一道圆弧、每一处过度,都被湘电人精心制造。困难纵然万重山,自力更生闯难关。湘电突破了世界高端特种车辆制造的焊接、液压、铸件、驾驶室、发动机、电传动、电动轮、总装八大难关。1977年5月5日, 我国第一辆国产大型露天矿用108吨电动轮自卸车在湘电成功下线。这些冲破外国封锁,为国争光的“争气车”,标志着我国矿山重大装备研制从此实现了零突破,它们承载着国家的使命,驶向矿山,驶向未来。“韶峰牌”108吨矿用电动轮自卸车先后荣获国家优质产品金质奖和国家科学进步特等奖。

百吨车的诞生,展示了湘电人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不畏艰难的拼搏精神,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而今,经过不断自主创新和系统集成创新,百吨车形成了154吨、220吨、300吨系列。湘电正在自主研制新能源和无人驾驶自卸车、智能化永磁电机车等新产品,逐步实现百吨级矿用电动轮自卸车从传统燃油动力系统向纯电交流传动、无人驾驶等技术的飞跃,为我国绿色矿山、安全矿山、智慧矿山建设,提供先进的技术、装备与服务。
作者: 田运宏 曾立 记者 蔡立平 视频制作 黄明珠
责编:马菀倬
来源:国资潇湘